当【中考二模】完美邂逅【端午节】,老师们就不淡定了!
传统节日就如同一罐汽油
势必会让【传统文化】这团“中考之火”越烧越旺!
一听就懂,一学就会的传统文化
语文【必】考试内容——传统文化
对联、书法、节日、节气、戏剧、梅兰竹菊
(一)、对联
“对联”是中国人最喜爱的文学形式之一。“对联”,也叫“对子”、“对句”、“对”、“联”。根据对联位置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门联、楹联、寿联、挽联、春联等。古今宫殿寺观、亭台楼阁、府衙官邸、川石池瀑、园林艺苑、厂房店市、民宅农户乃至器物书画、报端刊头、案边壁上等等,都有人喜欢用对联,真是雅俗共赏。有许多对联妙趣横生,令人拍手叫绝。这是英美等外国入难以体会得到的,但凡是来中国旅游和工作的外国人,随处都可以看到它,尤其是节庆时日,光彩夺目。为此,本书特于此简单介绍,以便中外交流。
现今我国很重视中西方的经济交流及合作。中外合资企业喜庆之日,写一副对联向宾客表示自己的愿望、宗旨或抱负,很有意义。对联总是言简意精,宾客读后马上可以牢记,其“广告”作用极佳。借用一副老对,意味也无穷。例如:
生 意 兴 隆 通 四 海
财 源 茂 盛 达 三 江
“四海”,原指我国四境海域之内,意指全国。现冠“中外合资企业”,其义可扩大到我国四境海域之外,即通世界。“三江”原非实指。是指我国长江、黄河等大江流域(“三”在此是表示多数的意思),意指全国。用这幅对也给人吉祥之感。
旧时中国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门的两旁都要换上新对联,表示弃旧迎新,展望新的吉祥的一年。喜庆的对联,都是用毛笔在红纸上写的。特别考究的人家是用金粉写在红纸上,或者,先用毛笔写上黑字,然后再用金粉套黑字的边。对联上的字,尽量请书法写得漂亮的人写,既光门楣,又表示对未来恭敬之意。
对联,写得好也是不容易的。从一副对联里往往可以知道一个人的知识面,因此旧时有的考官考学子,往往就是先考对联。或出题目要求考生做一副对,或考官出上联,让考生对下联。对不出来,即表明考生没有水平,遂不让他们考其他的内容。
有一个故事,古代海南省一个渔夫,平时也为过路人摆渡。有一天,一个黑小仔挑着两捆书和行装要乘船过渡,渔夫见他满头大汗,问他要到那里去?他说:“我进京赶考(考状元)。”渔夫哈哈大笑,说:“你这副模样哪里是‘赶考’的料?”这渔夫原来多次上京赶考落第,老来隐居当渔夫,并为过路者摆渡,故肚子里颇有经纶。他就对那黑小仔说:“你还是回家去罢,免得白跑。”黑小仔坚持要去。他就说:“你一定要去,那么我出副对给你对,对得出来,我就把弥摆过去,一分钱不收。对不出来,你只好回去,哪里有水平去赶考。”黑小仔见是个渔夫,很自信地说:“好,您出吧!”那渔夫毫不在意地随手指指他捕渔的竹笼说:“你就对这里边的东西罢。”接着出上联:“鳝长鳅短鳗生耳”,这个对范围很小,是非常难对的。”但黑小仔不慌不忙地接下去说:“龟圆鳖扁蟹无头”。对得妙极了,同来乘船过渡的人听了拍手叫好。那渔夫刮目相看,颇感惊奇,并暗暗佩服。便让黑小仔上船。黑小仔名“邱浚”,是海南琼山府城人,自小聪颖。此次上京考试,才学名列榜首,本应为状元,但因手指之间有点像鸭蹼而遗憾。“状元”不仅取才,还要取貌。因此被录取为第三名——探花。以后他一直做到宰相。
对联还是一种斗争的武器。有一副著名的对联毛泽东曾引用过: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副对联的作者是明朝初年江南才子、《永乐大典》主编解缙。
永乐年间的一个冬天,礼部尚书的夫人做寿。解缙等不少京官都前往祝寿。有人提议,请善于作诗做对的解缙贺诗一首。解缙却提出做对子。此时锦衣卫的头头纪纲笑着说:“各位都是文人学士,我也来凑个热闹。我出个对,看谁能对上。对上了,我认罚,喝了这杯酒。”他见大家不作声,便念道:“塘里水鸭,嘴扁脚短叫呷呷。”念毕,稍息,他见解缙只顾喝酒,不加理睬,便肆意笑道:“我这对,连解学士也难倒了,还是我自己来对吧!”说着摇头晃脑地念道:“洞中乌龟,颈长壳硬矮拍拍。”解缙一听,知道纪纲是在讽刺他生得矮小。
这纪纲原来是个落弟秀才。朱棣起兵那年,纪纲去投军。由于他善奉迎拍马,很得赏识,朱棣当明朝永乐皇帝后,便让他做掌有生杀大权的锦衣卫。平时,他仗势欺人,残害忠良,大家都敢怒不敢言。解缙想,今天我倒要教训他一下,替大家出口气。于是,解缙高声道:“刚才蒙卫帅看得起,过席出对。解某不才,但不敢忘了礼尚往来的古训,现下也出一联向卫帅求教。”他全依纪纲对的句式、用词和字数,高声道:“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客人们一听,哄堂大笑。原来那纪纲长得高,脑壳特别大,多数京官了解他的出身。知道这上联还有更深一层的讽刺意味。那纪人听了心中有数,无不笑逐颜开。
纪纲被羞得像只落汤大虾,满脸通红,却又不好发作。他心里发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不杀解缙。誓不为人。后来,纪纲果然与没有当上皇太子的汉王勾结在一起,硬是把解缙打入天牢,害死在狱中。
古今名对妙对很多,俯首可拾。这朵深受中国民众喜爱的艺求之花不开在使用英文等西文的国度,而开在使用汉字的中国,其原因何在?因为这朵花的“土壤”是汉字,没有汉字,这朵花就开不起来。汉字的“土质”和西方文字的“土质”不同,因此用西文的国度长不出这朵“花”来。下面我们看根据:
第一,对联语句以两个音节连读为主。
前面已经说过:由于汉字对汉语起反作用,汉语言形式以两个音节连读为主的形式,三千多年来人们已感到习惯。两个音节连读使语句成偶、骈行、整齐,人们当然也就喜闻乐见了。对联便是依人们这一心愿产生的,这属心理基础。当然,对联的发展不仅在于形式,还在于它以简短的两句话可以表达丰富的内容。各种人物都可以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意愿、情趣、思想等。
对联的具体形式是从诗句演变来的。《辞海》(修订版)说:“相传始予五代后一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见《蜀祷杌》),谓之‘题桃符’。至宋时遂推广用在楹柱上,后又普遍作为装饰及交际庆吊之用。”古今对联很多,句中音节仍以两个音节为主。孟昶这副对中的“新年”、“余庆”、“嘉节”、“长春”就是两字连读的。(在汉字下用“ ”表示两字连读。下同。)下面一副对也是连读的多:
听雨雨住,住听雨楼边。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滔滔,观观观。
我们再举一副特殊的对联来考察。浙江温州江心寺大门前有一副“绝妙对”。温州踞江临海,在瓯江当中的江心寺,每天都可以看到瓯江潮水的涨落和浮云的涌散。对云:
海 水朝 朝 朝 朝 朝 朝 朝 落;
浮 云 长 长 长 长 长 长 长 消。
这幅对中上联有七个“朝”字,下联有七个“长”字。 “朝”、“长”二字都有异音:朝(zhao)读作“chao”,音同“潮”,借“潮”义;长(chang),读作“zhang”,音同“涨”,借“涨”义。
这样可以有三种读法:
其一: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其二:海水潮,朝潮,朝朝潮,朝落,
浮云涨,长涨,长长涨,长消。
其三:海水潮,朝潮,朝潮,朝朝落;
浮云涨,长涨,长涨,长长消。
不论怎么读,两个音节连读都占优势。如果各字音节分开读,意义就不可理解,数音节连续又不能表达合适的意思,可见用汉字写对联才有这样的特殊作用。
在对联中妙用汉字的形、音、义,可以使“对联”增辉。如拆字对、离合对、增损对、借音对、谐音对、叠音对、歇后对、复叠对、回文对、数字对、双关对、嵌字对等等。汉字如果全部以拼音文字取代,可以肯定,“对联”艺术也将随之消亡。只有保存并发展汉字,“对联”艺术才会进一步发展。
第二,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完全相等。
对联字数相等是美的要求。一副对联,一边长一边短挂在楹柱上或贴在门的两旁不对称,很难看。对联不仅要求上下联总字数相等,联中有词组或分句,其词组或分句的字数也必须相等。少,儿学作对,是带有游戏性质的,一人出上联,一人对下联。用这种方法,快速提高孩子识字量和用词的能力很有好处。对对,少到两个字,多到一两百字。不等。一般以五至十字居多,七字最为普遍。写在楹拄上或门两边的对,都是直写的。这种形式的要求,英文就无能为力。用英文字写,即使上下联音节相同,结尾也无法整齐;直写更不是英文字的能力。浙江<钱江晚报》2000年12月7日7版《中英文对出“天下第一联”》说:据新华社电,“前在长沙结束的全国首届“楹联文化与楹联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展出一副特殊对联,上联是英文而下联是中文。据介绍,目前还没有发现第二副这样的中英文对联。”
上联:To China for china, China with china, dinner on china
下联:到前门 买前门,前门没 前门,后门 有前门
报道说:“英文,专家翻译成中文为:去中国买瓷器,中国有瓷器,吃饭靠瓷器。下联中文中第一个‘前门’意思是前面的门,后一个‘前门’意思是前门牌香烟。”
这副对联,对得确实妙,难得,但还有一点不足,就是上下对的长短不同。这一点非常重要。上联全部词加起来有42个字母,词与词之间共空7个字母的位置,两个标点占两个字母位置,加在一起,需占51个字母的位置。下联共有16个汉字,每个汉字占两个字母位置,合共占32个字母的位置;两个标点两个字母位置,汉字词与词之间不需要空格,这样中文下联比英文上联少占17个字母的位置。我们把两联接其所占位置排列起来,就是这个样子:
To China for china, China with china, dinner on china
到前门买前门,前门没前门,后门有前门两联长短参差不齐,不对称,挂起来难看,不符合对联的要求。
第三,对联要求上下联语序和词性相同。例如,前面举过的两副对联,其词性可分析如下:
第四。对联的平仄要求。
汉语音节是以声调区别意义的,音节调反映在汉字上就是字调。字调古代分平、上、去、入四声,写诗词、做对联的入讲究字调配搭和谐、悦耳,于是就将字调分为平仄两大类。古平声字为“平”,古上、去、入三声字为“仄”。这样分的原因,主要是这两类字数差不多,搭配平衡自如。现今普通话里入声字已经不独立存在,它分别并入平、上、去三声中去了。现在普通话里的上声和去声字(包括并入的入声字)都属于“仄声”字;阴平、阳平字中绝大部分属于“平声”字,只有少数由入声并迸的字才算“仄声”字,如:急、激、锡、竹、伯、合等。入声字,现在中国南方方言中大都保留其八声读法,容易辨认,北方方言则很少有保留入声念法的,因此一般北方人不易识别入声字。于是有人提倡,今后写诗或作对联等,可以不管入声字。都以普通话为标准,规定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字,以减轻今后青年人和外国入学习使用的困难。但是必须提出,如果学习、研究或学写古诗词、傲对联等,那是不能不注意入声字问题的。这是汉语的特点,也是汉字的特点。对联最需要重视上下联末字平仄:上联束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末字必须是平声字。旧时汉字直写是从右到左的,楹柱和门边等的对联,上联居右下联居左。有的人不知平仄,对对子中的内容又不大懂,往往就会把对联挂错或贴错闹笑话。对联中的其他字,凡讲究的都要论平仄,所谓“工对”。上下联同位置的字必须“平对仄”或“仄对平”,至少二、
四、六、八等双字位置上的字要注意。从五言七言诗中来的对,都是比较工的。例如:
欲 穷 千 里 目;
(仄)(平)(平)(仄)(仄)
更*上 一 层 楼。(*“更”字是可平可仄的字)
(平)(仄)(仄)(平)(平)
宜 将 剩 勇 追 穷 寇;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 可 沽 名 学*霸 王。(*“学”字是入声字,
应作仄声)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复词大量增多,平仄有的难于字字相对,那就放宽一点,人们还是欢迎的。
对联大都是书面文字,它十分注意视觉的对称美。字义有双关、三关更显含蓄丰硕。
(二)、书法
★从2015年开始,中考同分语文分高者优先录取;2016北京《中考说明》语文学科呈现出的变化:
(1)基础部分:增加书法知识
(2)古诗文:重理解
(3)现代文阅读:考查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4)名著阅读:增至13本
(5)作文:增加扩写、缩写、改写等多种题型
象形:根据物体的形状轮廓造出来的字叫做象形字。
指事:指事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法,也就是当没有、或不方便用具体形象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大多数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减少笔画或符号。
会意:是指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汉字,根据各自的含义所组合成的一个新汉字,这种造字法就叫会意。
形声: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清、飘、花等)
转注:不同时空造出的“语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文字在难以取消的情况下就用转相注释的方法来沟通这些文字。(考、老)
假借:是指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所想使用的文字。(通假字)
篆书:
篆书是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的统称。现在我们说的篆书多指小篆,它的特点是婉转通畅、匀圆齐整。
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它的特点是端正庄重、蚕头燕尾。隶书起源于秦朝,盛行于汉朝成并为主要书体,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正书,是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其特点是严整飘扬、灵妙飞动。横竖工整而不呆板,点撇灵动而不拘泥。
欧、颜、柳、赵合称为“楷书四大家”,根据颜、柳的书法特点合称为“颜筋柳骨”。
草书: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而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它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纵任奔逸。
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行书:
行书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字体近于草书的称行草,近于楷书的称行楷,它的特点是线条比较奔放、飘逸。
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
楷书四大家
欧阳询(欧体) :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颜真卿(颜体):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多宝塔碑》。
柳公权(柳体) :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 。
赵孟頫(赵体):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 《兰亭序》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
张芝书法的原迹流传极少,只有宋刻的《淳化阁帖》卷二载张芝五帖,这些是真品还是伪品,众说纷纭,至今难以论定。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
怀素(737~799):唐代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湖南零陵郡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卒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因他出家为僧,书史上称他“零陵僧”或“释长沙”。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他的草书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笔》等等。
(三)、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春季 | 立春(2月3-5日交节) | 雨水(2月18-20日交节) | 惊蛰(3月5-7日交节) |
春分(3月20-22日交节) | 清明(4月4-6日交节) | 谷雨(4月19-21日交节) | |
夏季 | 立夏(5月5-7日交节) | 小满(5月20-22日交节) | 芒种(6月5-7日交节) |
夏至(6月21-22日交节) | 小暑(7月6-8日交节) | 大暑(7月22-24日交节) | |
秋季 | 立秋(8月7-9日交节) | 处暑(8月22-24日交节) | 白露(9月7-9日交节) |
秋分(9月22-24日交节) | 寒露(10月8-9日交节) | 霜降(10月23-24日交节) | |
冬季 | 立冬(11月7-8日交节) | 小雪(11月22-23日交节) | 大雪(12月6-8日交节) |
冬至(12月21-23日交节) | 小寒(1月5-7日交节) | 大寒(1月20-21日交节) |
现在世界通行的历法是阳历,而华人计历更多采用“农历”,“农历”又称“夏历”,对应于“阳历”又称“阴历”,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观念了,进入战国,魏国人石申编制了一张包括二十八星宿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运行关系的星图表,这是全世界第一张星图表,标志着中国的天文学走入一个新时代。
阳历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计算,这一周一共是 365 天 5 小时 48 分 46 秒,为方便以 365 天做为一年,每隔四年设一个闰月,使原本 28 天的二月增加为 29 天。
阴历则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作为计算单位,这个周期大致是 29 天 12 小时 44 分 4 秒左右,因此大月30天,小月29天,真正的阴历一年只有 354 天,比阳历少 11 天,为了使它能够符合天气冷热变化的周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个月,称为“闰月”,所以我国古时就有“十三月”的名称,后来又用“19年7闰”的方法来设定闰月。目前在科学指导下,闰月设置就更精确了。
为了充分反映季节气候的变化,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并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这二十四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指出气候变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长短,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和总结的结果,对农事耕作具有相当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一般更适用于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
自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几千年以来,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
为了方便记忆和传颂,古人还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了歌谣、诗歌和对联。
一、节气谣谚诗歌对联
1.1、民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寒又寒”或“寒更寒”)。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或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两暑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1.2、二十四节气歌
(一)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
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二)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清明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
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隔溪芒种渔家乐,农田耕耘夏至间。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河大暑对风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翡翠园中沾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
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幽阖大雪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小寒高卧邯郸梦,捧雪飘空交大寒。
(三)
一月有两节,一节十五天。
立春天气暖,雨水粪送完。惊蛰快耙地,春分犁不闲。清明多栽树,谷雨要种田。
立夏点瓜豆,小满不种棉。芒种收新麦,夏至快犁田。小暑不算热,大暑是伏天。
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新棉。白露要打枣,秋分种麦田。寒露收割罢,霜降把地翻。
立冬起完菜,小雪犁耙开。大雪天已冷,冬至换长天。小寒快买办,大寒过新年。
(四)、二十四节气气候农事歌
立春: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生产创高优。
雨水: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
惊蛰: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冬麦镇压来保墒,耕地耙耘种春麦。
春分: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
清明: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
谷雨: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迟延,家燕归来淌头水,苗圃枝接耕果园。
立夏:立夏麦苗节节高,平田整地栽稻苗,中耕除草把墒保,温棚防风要管好。
小满:小满温和春意浓,防治蚜虫麦秆蝇,稻田追肥促分孽,抓绒剪毛防冷风。
芒种:芒种雨少气温高,玉米间苗和定苗,糜谷荞麦抢墒种,稻田中耕勤除草。
夏至:夏至夏始冰雹猛,拔杂去劣选好种,消雹增雨干热风,玉米追肥防粘虫。
小暑:小暑进入三伏天,龙口夺食抢时间,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闲。
大暑:大暑大热暴雨增,复种秋菜紧防洪,测预报稻瘟病,深水护秧防低温。
立秋:立秋秋始雨淋淋,及早防治玉米螟,翻深耕土变金,苗圃芽接摘树心。
处暑:处暑伏尽秋色美,玉主甜菜要灌水,粮菜后期勤管理,冬麦整地备种肥。
白露:白露夜寒白天热,播种冬麦好时节,稻晒田收葵花,早熟苹果忙采摘。
秋分:秋分秋雨天渐凉,稻黄果香秋收忙,碾脱粒交公粮,山区防霜听气象。
寒露:寒露草枯雁南飞,洋芋甜菜忙收回,好萝卜和白菜,秸秆还田秋施肥。
霜降:霜降结冰又结霜,抓紧秋翻蓄好墒,冻日消灌冬水,脱粒晒谷修粮仓。
立冬:立冬地冻白天消,羊只牲畜圈修牢,田整地修渠道,农田建设掀高潮。
小雪:小雪地封初雪飘,幼树葡萄快埋好,用冬闲积肥料,庄稼没肥瞎胡闹。
大雪:大雪腊雪兆丰年,多种经营创高产,时耙耘保好墒,多积肥料找肥源。
冬至:冬至严寒数九天,羊只牲畜要防寒,极参加夜技校,增产丰收靠科研。
小寒:小寒进入三九天,丰收致富庆元旦,季参加培训班,不断总结新经验。
大寒:大寒虽冷农户欢,富民政策夸不完,产承包继续干,欢欢喜喜过个年
七十二候详解
众所周知,24个节气,其中包括12个月,每个节气15前后天。而我国又将“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所以一个节气又被称为“三候”。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将每个节气的“三候”根据当时的气候特征和一些特殊现象有分别起了名字,用来简洁明了的表示当时的天气等特点。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蕴藏的无限智慧。
立春: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雨水: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惊蛰: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春分: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清明节: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思是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谷雨:一候萍始生;二候呜鸠拂其羽;三候为戴任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立夏: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蛄)蛄在田间的呜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小满: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是说小满节气中,苦菜已经枝叶繁茂;而喜阴的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此时麦子开始成熟。
芒种: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夏至: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丌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小暑: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大暑: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立秋: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处暑: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白露: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秋分: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寒露: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人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霜降:一候豺乃祭兽; 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二候草木黄落;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三候蜇虫咸俯;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立冬: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小雪: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大雪:一候鹃鸥不呜;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呜叫了;由于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也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冬至: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小寒: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大寒: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
Copyright © 广州花草茶价格中心@2017